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樂趣集-----1812 Overture, Peter Tchaikovsky

樂趣集,從音「樂」中找「趣」味。第一篇由最近被交響情人夢炒得火熱的 1812 Overture說起。這一系列旨在介紹古典音樂的名曲,和大家分享我從中得到的快樂,乘機放一放毒,令更多人成為樂迷!


1812 Overture,就算不是常聽音樂的人也總在什麼地方聽過,Hi-fi發燒友更是常用此曲鬥爆,展示自己啦叭的power。但其實柴記(Tchaikovsky)自己對這作品很不已為然,曾說過「The Overture will be very loud, noisy, but I wrote it without any warm feelings of love and so it will probably be of no artistic worth」。


其實此曲是1882年所作,當年是沙皇登基25年,紀念俄國於1812年擊退Napoleon,修建了宏偉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於是便委約柴記作一曲好在開幕禮上揚一揚國威,情況有如2008北京奧運找人作首一樣,也難怪柴記寫得"without any warm feelings of love"了。


雖然此曲的內涵流於膚淺,但也不至於no artistic worth。它的藝術價值在於藉著加入了大炮和鐘聲活靈活現的把當時俄國的宏偉首都的紛圍呈現在聽眾眼前。首先讓我們理解一下俄國人對這「炮」和「鐘」的Obsession。去過莫斯科紅場,參觀過"恰你無人工"Kremlin Palace"的人一定記得宮內兩件鎮山之寶:炮王和鐘王。




沙皇時代好大喜功,什麼也要比人大,建築物如是,博物館館藏也要比人多。炮代表沙皇的戰績,鐘代表國教東正教會,兩者正是當時的國力象徵。本來此曲首演是要在教堂外的廣場舉行,並設大炮多枚由指揮以長長的引線點燃,並計畫全Moscow的東正教會教堂一同跟指揮的訊號嗚鐘,極盡浮誇。如此的大制作,當年技術上未能落實,現在也只能在遊覽Moscow時心領神會了。


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推薦一本新書~

《黑白溢彩-荷洛維茲的藝術》 邵頌雄。

在香港關於古典音樂的著作不多,以中文寫成的更少。作者非音樂學者,純為興趣而寫,勇氣可嘉。內容不乏關於Horowitz技巧、師承、演譯特色的獨到見解,其研究的用心、文化的修養實不遜外國的職業音樂評論。喜歡Horowitz的人能從中得知大師的一些秩事,對鋼琴音樂有興趣的也能從書中講述各大門派的特色和代表人物的段落大開眼界。其中關於Horowitz不同時期的錄音分析精僻,讓我對家中他的CD有新的體會。
謹推薦給起歡音樂的同好。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After hour classics--concert review




很久沒有聽concert, 難得final考了一半碰上免費HKPO音樂會,當然要捧場。


After hour classics這一系列音樂會,是港樂向社區推廣古典音樂的重點項目,理念值得支持。著名的紐約愛樂NYPO每年夏天都在Central Park搞 free concert, Berliner Phil更是常有週日lunch concert,相比起來香港這類活動少得可憐,但總算聊勝於無。


由於是free concert, 觀眾自是男女老幼皆有,不少是附近下班的上班族、學生、帶著小孩的家長,氣氛十分析casual,雖然偶有電話聲、哭鬧聲,總的來說無傷大雅。


Program 如下

Mozart: Symphony in G Alte Lambacher

Webern: Symphony, Op. 21

Brahms: Serenade No. 2 in A


Mozart 那 Sym in G是首次接觸,手稿失落多時,1923年才重見天日。典型的mozart風,悅耳,不做作,witty。當你知道這結構完整,把sonata-form的intro--exposition--development--recap--coda掌握得井井有條,且內容充滿新意的交響曲出自只有10歲的mozart之手,除了嘆一句「果真是天才!」還能說甚麼呢?

演出算是精神抖擻,高低弦樂對答如流。遺憾是法國號在1st movt一個明顯失誤,彷如一碟精美菜餚落了一隻蒼蠅...


Webern嗎...second viennese school嗎...就不予置評了。你總不能問一個不吃榴蓮的人覺得這個金枕頭香不香吧。(只是打個比喻,榴蓮我是吃的)


最其待的Brahms也是最失望的。也許是casual concert的關係,木管是不錯,但感覺上樂手不是太投入,hea hea 地,尤其第一樂章ensemble work 有點鬆散。Scherzo 的輕鬆感也很拘謹,Adagio不夠dreamy,第四樂章開首的懶洋洋感覺也不太成功,勉強在末樂章熱鬧的氣氛挽回一點分數,算是合格而已。


觀乎今場的表現,Perry So 在營造熱鬧、刺激的樂段是不錯,但指揮較為內省,或是恬靜的作品技巧還有待磨練。


位於太古坊的ArtisTree 是今次的場地,說實話音嚮效果不太適合full orchestra,殘響太多,也不恰當地突出了低聲部,應該是較適合一些四重奏等室樂作品。


雖說不是盡善盡美,但這些音樂會旨在讓一些平時不會買票的人聽聽交響樂,這個目的應該是達到了。至少我見到一個本來在NDS的三四歲小孩聽到中段突然走到台下,接下來二十分鐘居然動也不動聚精匯神聽完整首Serenade,我知道音樂觸動他的心了。=)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Haitink & CSO Mahler 6


Bernard Haitink and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Mahler Symphony No.6
7 Feb 2009,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20:00 HKCC


不經不覺耽擱了兩個月,補回一篇review。


幸得老婆在網上預定了門票,有幸一賭大師和大團的風采。
坐在第一行靠右,正對cello和double bass。不是最理想的位置,但聽mahler 6的第一樂章卻份外過癮!知音者應知道開首那由低音弦樂齊奏的步操旋律,沈重而relentless,聽來就像是命運巨輪的節奏,或是死神的步伐。現場聽當真層次分明,cello和double bass也分得清清楚楚。現場的感受就是非同凡嚮,綿密的strings,招牌CSO brass,都是震撼的體驗。

聽live除了耳朵享受,更大的得著往往是讓人更瞭解曲意,更「聽得明」。像是第二樂章(這次是先Scherzo後Adagio),之前一直不得要領,Haitink的忠實演譯,讓Mahler的兩個女兒跳舞跌跌撞撞更傳神。末段音樂「變酸」,小孩走路片段彷似發黃的陳年黑白相片,預告著女兒的早逝。

第三樂章是我其中一個最喜愛的Mahler慢板。閉上眼,藍天白雲, 在平靜的草原上,一陣帶著青草香味的微風吹過。你的靈魂隨風而起,徐徐昇上半空,鳥瞰眼下的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還有清脆的牛鈴聲呢。就這樣翱翔於天地之間,直至永遠…

終樂章,一陣夢幻般的豎琴聲,突然鑼鼓齊鳴,晴天霹靂,把你帶回殘酷的現實。極盡悲慘,可謂哀嚎遍野。就像一個節節敗退的拳擊手,被連番重擊,遍體鱗傷倒下了。他不服氣,靠著僅餘一絲氣力掙扎著站起來,迎接他的卻是又一重捶。如今他已神智不清,開始出現實幻覺,derealization,甚至flashback自己的往事。豁出去了!憑藉意志力,他再度站起來,拼了!可是還未站穩腳步,最重的一拳正中他的太陽穴,於是砰然一聲他永遠的倒下去了,再沒有掙扎,沒有反抗,昏死過去了。最後只剩下他的心臟完成最後的幾下抽搐心跳,然後一切歸於寂靜…結束了。


Haitink 是個忠實的指揮,re-produce instead of re-create,對於像Mahler這類型曲目,此方法可能是最合適的。所以今次不是聽Haitink,而是好好聽Mahler,而且多得Haitink & CSO這渠道,讓我能深入Mahler的mental world。Bravo。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David Zinman and HKPO

24th January 2009

2000 HKCC


Webern: Passacaglia

Mahler: Symphony no.10 -Adagio

Richard Straus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This concert marked my first concert in 2009 and the last one in the Year of the Rat. For whatever reason, the hall was merely half-filled. Yet Zinman and the orchestra has certainly given their full.



Webern was not a composer that I was familiar with, now was the general "second Vienesse school". As with many among the audience, Mahler and Strauss were what I wa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Mahler Sym.10 is every bit as gripping as a heart attack, literally angina pectoris. The soaring strings threatens to suffocate one's soul. Special credit must go to the principal Horn, whose marvellous technique and warm tone cradles the moving strings melodies lovingly.



Although the Einletung in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could be done with a bit more zest and grandeur (especially the tam-tam..who seems to have bilateral upper limb weakness), the subsequent parts more than compensated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emotional impact. Zinman is an effective and direct conductor with clear indications, and the orchestra is happy to follow suit. Solo passages were all brilliantly carried out, yet the strings and woodwind as a whole still have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HKPO does not lack individual soloists, it just needs quite a few more to bring itself further up.



Tonite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I heard the organ in HKCC, well, rather a disappointment to be frank. I don't really know whether its the player's problem or that of the instrument. The one in the Philharmonie in Berlin certainly sounds much much grander.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Leon Fleisher -- Two Hands



初聽鋼琴音樂的人,未必知道 Leon Fleisher 是何許人。論年資,他1928年出生,是Schnabel的徒弟。五六十年代已是首屈一指的鋼琴大師,所錄製的Beethoven和Brahms Concertos至今仍是神檯級數的版本。之所以名氣略遜,乃由於右手得了Focal Dystonia,以致Flexion contracture,40年來以教學為主,偶爾錄製Ravel Piano Concerto for Left hand。拜Botulinum Toxin所賜,加上他的不懈努力,2004年終於出了多年來首張雙手彈琴的Recital CD >。




除了Schubert sonata D960外還有Bach, Scarlatti, Chopin, Debussy 的小品。都是些學琴必會彈過的小曲。看廚師工夫看蛋炒飯,一首Chopin Nocturne 在他指下意味深長,那肯定聽過Scarlatti K380 (L23) 如夜明珠閃閃生輝, Debussy 的 Claire de lune 更是攝人神魂,而Fleisher一生的起跌奮鬥盡在重頭戲Schubert D960 中昇華。這隻CD,讓世人重新認識一代大師的風範!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靈山


高行健的《靈山》因2000年得了諾貝爾獎紅極一時,早就想拜讀,沒想到一擱便八個寒暑,初中生也快大學畢業。也好,要不當時讀了也必然一頭霧水,不得要領。


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座靈山,有的確切,有的虛無,有的先確切後虛無,有的先虛無後確切。有人早早找到靈山,有人遍尋不獲,有人找到了卻不知道,有人以為找到了卻又一場空。這終點找不找到雖是目的,但又無關重要。重要的是那過程。這靈山既是目的地,也在旅途之中。


此書有如馬勒的交響曲,初聽不易消化,讀著讀著便津津有味。也如馬勒對交響曲的觀念一樣,這小說也包含整個世界。從盤古初開到文化革命,從生命到死亡,從男人到女人,從禽獸到人類,從天堂到地獄,從回憶到憧憬,從孩子到老人,從文學到生活…包羅萬有。


那書籤是早前遊歐洲在畢加索故居時買的,居然和書中好些意境遙相呼應,甚喜。想想高行健、馬勒、畢加索同為藝術,藝術由人而起,人在藝術之中,自然都萬佛不離宗了。